古韵·江南小镇

余光中在《听听那冷雨》中写道:“杏花、烟雨、江南。六个方块字,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。”古往今来,江南以她的柔媚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。她可以是撑着油纸伞袅娜走过的婉约伊人,可以是独立船头吹一曲萧笛的青衫书生。那青砖黛瓦、夕照小舟,在雾中隐去,飘入我的梦中,却在此刻如此真实。

古韵·江南小镇

是的,在思念向往魂牵梦萦了这么多的岁月,我终于来到她的身边。新叶,这个古老的小镇,让我真切地嗅到她的气息,和她融为一体。

刚下车便到了南塘。南塘并不大,水却永远那样清澈,映着湛蓝遥远的苍穹,映这环环相抱的群山,也映着古老斑驳的旧墙。塘边有一两个洗衣服的人,水上还浮着几只鸭子。这样惬意的场景,许久不见了,是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闲适,是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”的幽静,是“一水护田将绿绕,两山排闼送青来”的纯朴。在这里,远离城市的喧嚣,不闻隆隆的车鸣,唯有天高云淡,流水潺潺。城市的进程,固然是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改善,但我们是去的,是一份恬淡,一个纯净的心灵。

在向里走去,眼前便呈现出无数幽长的小巷。这里虽没有戴望舒诗中撑着油纸伞飘过的丁香一般的姑娘,但也极具情韵了。脚下的青石板长满了青苔,一直通向幽深的远方。小巷回环曲折,过一个弯,另一条小巷弄又出现在不远处。所幸的是,无论如何走,决不会走进死胡同。所以的胡同都连在一起,最后总有出路,付出的只是时间。抬头仰望,四面是灰白色的旧墙,在青砖黛瓦围起的狭小空间里,透出一线澄澈的天空,无暇得没有一丝杂质,如同一块光滑的玉璧。我常想,若有位女子着一袭旗袍,在小巷弄里抚一曲古琴,诵一首哀怨的诗,该有多少花儿为之羞怯得容颜失色,兴许还有个痴情的书生从此夜夜难寐。

小镇的祠堂不少,个个都别具风味。在这里,大姓的家族都是要修建祠堂的。这是一生的归宿,也是心灵的寄托。这个古老的小镇上,始终很敬重家族的长者,相比之下,城市要惭愧得多。祠堂在巷子深处,一进门,雕龙花凤的柱子映入眼帘。岁月侵蚀,它们早已淡褪了朱红,剥蚀了漆油,却依然风韵不减,熠熠生辉。窗上贴着褪了色的窗花,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,这种手艺竟逐渐失传了。里面另设有内门,一扇大门,一扇小门。小门只有半人高,若不是从地上开的,竟叫人以为这是窗子呢。旧时等级观念极强,只有男人才可走正门,女人和小孩们都是从偏门进。那小门弯腰走也有些费力,倒是给这古老的宅子添上了些世俗之气。院中是瓦片围成的四角的天空,很小,然而很温馨。这小小的一方天地,不知给了孩子多少希冀。透过它,可以看到远方的小塔。四角翘起,直指苍穹。阳光从天窗泻下来,屋里依旧很暗。中间的墙上贴了孔子的画像,文房四宝陈列在书案上,两边是书架、书桌和书箱。看来,这里一度是学堂。我甚至可以想象,多年以前,学生们伏案读书的场景。先生则站在后面,手握戒尺。贫困不能阻止他们学习的步伐,因为他们知道,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。

绕过学堂,又是了另一番天地。镂空的石墙上缠满了常春藤,碧色一片,煞是好看。下面是极长的石凳和两边略微翘起的长方形石桌。此处又名“美人靠”,石桌恰好可以放一把琴。听闻旧时女子是不允出门的,在出嫁之前,她们只能幽居深闺,这里时有她们的身影。再后面是一池碧水,长久没人打理,杂草长得越发茂盛了,和水融为一体。水上有一座吊桥,通向一扇窄小的木门,同样被藤叶缠的得厉害。

夕阳西下,晚霞燃烧了天际。古镇如同一个疲倦的老人,渐渐安静了。我知道,是该和她道别了。我最后一次凝望了她的倩影,踏上了回家的路途。我本是凡夫俗子,不想有幸能邂逅这样的美景。水墨江南,倾梦一游,此生足矣。

你可能还喜欢下面这些文章

江南江南

常有人如此形容,曰:“秀色江南。”然而这“秀色”该是种怎样的色彩啊?江南又是一处古桥文化的传承地。因为江南之人,本身便有着如水一般包容万物的胸怀。屋外的人打着伞,待到缓过了神来,便也不再急赶,反倒是有想要好好品一品这有着醇厚秋味儿的江南的秋的意趣了。江南的秋,江南的雨和人,组合得确似更胜似一幅灵动的中国水墨画。其实,江南正是如此秀色可餐。

运河古韵运河古韵

[运河古韵]运河古韵正文:运河古韵杭州市学军小学 三(6)班 何瀚林新年第一天,我们全家一起到武林门坐水上巴士去拱宸桥的运河文化广场玩,运河古韵。通过图片和运河模型展示,我了解到大运河是在战国时期开始修建的,距今已有两千多年,小学三年级作文《运河古韵》。大运河对我国古代的经济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,南方的粮食、生活用品源源不断地通过运河运往北方。

泸州分水油纸伞泸州分水油纸伞

泸州分水油纸伞厂位于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乡。发展历史该油纸伞厂起源于明末清初,它生产制作的历史与泸州老窖差不多。据泸州史学界的广泛说法,分水岭乡油纸伞厂的造伞工艺的使用和传承,至少可以上溯到明代,制作工艺历史起码四百年以上。2007年4月5日,泸州分水油纸伞厂的“油纸伞制作工艺”成功申报为“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”,被专家誉为“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”。